公知
[gōng zhī]
public intellectual (sometimes used derogatorily) (abbr. for 公共知識分子|公共知识分子[gōng gòng zhī shi fèn zǐ])
⇒ 公共知识分子
公知
来自翻译宝典
简体中文>英语, CC-CEDICT
公知
public 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是一个常用词。刚解放时中学毕业生就被称为“知识分子”了,到20世纪60年代,则指大学毕业生。但是,近年来“知识分子”的概念渐渐变得宽泛而模糊起来(become wide-ranged and blurred)。
“公共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的一类,最初是由《南方人物周刊》(Southern People Weekly)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时推出的一个概念。2005年起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可以说,“公共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learners with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他们对社会进言(make proposals),参与公共事务,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shoulder up moral duties)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主张社会公平、正义,诉求民主平权(pursue democracy and equal rights),体现了中国社会底层、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对改善自身生存环境、实现自身价值(realize one's own value)的一种诉求;他们在言论中表现出正直(upright)和责任。“公共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有较大的公众影响。不过,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为国家的振兴默默无闻地做贡献(contribute quietly to the nation's rejuvenation),对在公众舆论中赢得名声不感兴趣。
但近来在网络和微博中,由“公共知识分子”缩略而成的“公知”却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这是因为一些人打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旗号,在媒体上招摇撞骗,貌似站在道义的制高点(moral commending elevation),以各种科学、专业的名义进行利益代言,有时还由于学艺不精、随意跨界(trans-disciplinary)发表粗浅言论被人揭穿,成为到处乱喷(whine)、水平不高却居高临下的代名词。还有一些“公知”是打着“为民请命(plead in the name of the people)”的旗号的“冒牌权威(fake authority)”,实际上只为少数人说话,甚至崇洋媚外(worship and today to everything foreign)成为持不同政见人士(political dissident),鼓吹西方民主,试图以西方社会为蓝图改变中国社会(transform Chines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society as the blueprint)。从而引起公众的反感。对这些人进行反驳谈不上如有些人所说的类似于文化大革命的“打公知(crack down public intellectuals)”,更不是对所有知识分子的又一次妖魔化(devilize)。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分子大量产生的时代。拥有教授、博导和各类专家头衔的人多如牛毛,但是鱼龙混杂(good ones and bad ones get mixed up),泥沙俱下(mud and sand being carried along),难分真假,以至连那些真正有独立学术立场的人也成了“公知”,被捎带着成为讽刺对象了。从客观上说,由于作为知识生产空间的学院急剧膨胀,成为一个个知识工厂,结果知识生产不再只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与生产者的利益密切相关的过程。由于实行职称评定(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s)、职务考评、研究项目立项、学术经费的分配等一系列的行政措施,知识分子大多被严格限定在学院体制范围之内活动。此外,由于现代分类学的分类越来越细,知识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专,甚至出现了专门研究女人性高潮快感(orgasm)的“专家学者”,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却越来越稀少。不过,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取得的成就和他们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的原因,片面地给他们全戴上一顶“公知”的帽子,不加任何客观分析,对其污名化(vallainize),使“公知”成为和当年流行的“臭老九(people belonging to the category of the "stinging ninth") ”、“汉奸”、“四类分子(belonging to the four categories of so called class enemy: landlord, rich peasant, counterrevolutionary, and evil doer”)之类的词汇一样,然后将这样一个脏词抹到所有知识分子头上是不对的。
因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使他们成为社会公众人物,社会公众对他们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远比对一般职业知识分子的要求高,因此,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社会公众的审视(examination)和批判,必须有因自己的道德缺失向社会公众公开忏悔的勇气,接受社会公众的审视和监督。以人类基本的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为前提,从而对人类、国家、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不必太计较一些偏激的(extreme)评价。
public 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是一个常用词。刚解放时中学毕业生就被称为“知识分子”了,到20世纪60年代,则指大学毕业生。但是,近年来“知识分子”的概念渐渐变得宽泛而模糊起来(become wide-ranged and blurred)。
“公共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的一类,最初是由《南方人物周刊》(Southern People Weekly)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时推出的一个概念。2005年起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可以说,“公共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learners with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他们对社会进言(make proposals),参与公共事务,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shoulder up moral duties)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主张社会公平、正义,诉求民主平权(pursue democracy and equal rights),体现了中国社会底层、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对改善自身生存环境、实现自身价值(realize one's own value)的一种诉求;他们在言论中表现出正直(upright)和责任。“公共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有较大的公众影响。不过,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为国家的振兴默默无闻地做贡献(contribute quietly to the nation's rejuvenation),对在公众舆论中赢得名声不感兴趣。
但近来在网络和微博中,由“公共知识分子”缩略而成的“公知”却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这是因为一些人打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旗号,在媒体上招摇撞骗,貌似站在道义的制高点(moral commending elevation),以各种科学、专业的名义进行利益代言,有时还由于学艺不精、随意跨界(trans-disciplinary)发表粗浅言论被人揭穿,成为到处乱喷(whine)、水平不高却居高临下的代名词。还有一些“公知”是打着“为民请命(plead in the name of the people)”的旗号的“冒牌权威(fake authority)”,实际上只为少数人说话,甚至崇洋媚外(worship and today to everything foreign)成为持不同政见人士(political dissident),鼓吹西方民主,试图以西方社会为蓝图改变中国社会(transform Chines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society as the blueprint)。从而引起公众的反感。对这些人进行反驳谈不上如有些人所说的类似于文化大革命的“打公知(crack down public intellectuals)”,更不是对所有知识分子的又一次妖魔化(devilize)。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分子大量产生的时代。拥有教授、博导和各类专家头衔的人多如牛毛,但是鱼龙混杂(good ones and bad ones get mixed up),泥沙俱下(mud and sand being carried along),难分真假,以至连那些真正有独立学术立场的人也成了“公知”,被捎带着成为讽刺对象了。从客观上说,由于作为知识生产空间的学院急剧膨胀,成为一个个知识工厂,结果知识生产不再只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与生产者的利益密切相关的过程。由于实行职称评定(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s)、职务考评、研究项目立项、学术经费的分配等一系列的行政措施,知识分子大多被严格限定在学院体制范围之内活动。此外,由于现代分类学的分类越来越细,知识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专,甚至出现了专门研究女人性高潮快感(orgasm)的“专家学者”,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却越来越稀少。不过,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取得的成就和他们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的原因,片面地给他们全戴上一顶“公知”的帽子,不加任何客观分析,对其污名化(vallainize),使“公知”成为和当年流行的“臭老九(people belonging to the category of the "stinging ninth") ”、“汉奸”、“四类分子(belonging to the four categories of so called class enemy: landlord, rich peasant, counterrevolutionary, and evil doer”)之类的词汇一样,然后将这样一个脏词抹到所有知识分子头上是不对的。
因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使他们成为社会公众人物,社会公众对他们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远比对一般职业知识分子的要求高,因此,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社会公众的审视(examination)和批判,必须有因自己的道德缺失向社会公众公开忏悔的勇气,接受社会公众的审视和监督。以人类基本的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为前提,从而对人类、国家、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不必太计较一些偏激的(extreme)评价。
- 简体中文>英语, 新新词汉英词典